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党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

出席人员: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

列席人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

  • 全会审议通过1份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全会作出1个重要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 全会给出1个重要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显著优势
  •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 人民当家作主
  • 依法治国
  • 政府治理体系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民生保障
  • 社会治理共同体
  • 生态文明
  •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一国两制”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王晓晖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决定》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深化和展开,同时又作出许多新的部署和安排,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

二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凝练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

三是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既阐明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江金权

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

全会着眼于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6个方面要求:

一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三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四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

五是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六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对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提出3条要求:

一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二是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

三是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韩文秀

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三项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中国明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对下一步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港澳基本法委主任
沈春耀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全会对此提出一系列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是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等。

二是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等。

三是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

四是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五是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等。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舒启明

全会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等。

司法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袁曙宏

全会提出四个方面举措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进行保障。

一是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

二是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三是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四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 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的组织实施是坚强有力的,充分体现出全党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产生的良好政治效应,充分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 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 ——2019年9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召开时间:1979年9月25日至28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规定了25条农业政策和措施,包括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或侵犯其利益。

  召开时间:1985年9月16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

全会高度评价叶剑英等一批老同志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积极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表率行动,同意他们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并向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报告。

  召开时间:1989年6月23日至24日

  人事调整: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

全会明确宣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召开时间:1994年9月25日至28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提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召开时间:1999年9月19日至22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确定了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召开时间:2004年9月16日至19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全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首次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中心议题。

  召开时间:2009年9月15日至18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党内民主,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召开时间: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 )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 A

    国务院

  • B

    中央政治局

  • C

    中央委员会

  •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客观的全面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 ),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

  • A

    完整性

  • B

    广泛性

  • C

    普及性

  • D

    优越性

3、全会提出,到( )时,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 A

    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

  • B

    二〇二五年

  • C

    二〇三五年

  • D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4、全会要求,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 )水平。

  • A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B

    科学执政、廉洁执政、依法执政

  • C

    合理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D

    合理执政、廉洁执政、依法执政

5、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A

    道路自信

  • B

    制度自信

  • C

    文化自信

  • D

    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