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太行精神”,践行“致知于行”校训,二十七载深耕不辍,凝练出“资助为基、实践为先、育人为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劳动育人体系,铸就特色鲜明的勤工助学劳动育人品牌。
以劳施策 夯实青年学子成长平台
学校以“党建领航、制度赋能”双轮驱动,将勤工助学升级为“三全育人”共同体。
一是党建领航。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后,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骤增,而国家资助体系尚未健全的局面。次年,学校党委即秉持“助困、建校、育人”理念,把原由校外临聘人员承担的大量岗位转为勤工助学岗位,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同时,又助其在劳动中实现成长,为学校构建勤工助学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育人工作需求,学校坚持党委统筹,构建书记、校长“双组长”挂帅,宣传、学工、财务、人事、教务、科研、后勤、团委同向发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勤工助学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勤工助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实施“党员导师”制,强化学生思想引领。遴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热爱学生的党员骨干教师,担任勤工助学“劳动育人导师”,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教育,实现业务与思想双重引领。发挥退休老党员“战斗堡垒”作用,聘请他们对学生的思想、作风等进行一对一指导,在老一辈中北人的悉心叮咛与躬身示范中,将“太行精神”植于学生心间。实施学生党员“亮牌上岗”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勤工助学全面推行学生党员统一佩戴“党员示范岗”胸牌,在岗位上公开姓名、亮出服务,形成“挂牌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示范效应,真正把勤工助学岗位建成学生党员践行宗旨、服务同学、锤炼党性的实践课堂。
二是制度赋能。学校党委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出台《中北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确保勤工助学的人、财、物不断链。通过岗位清单、能力清单、育人清单“三单制”岗位设置,确保“干什么、学什么、悟什么”一目了然。实施学分评价“双挂钩”,勤工助学学时与“劳动教育”学分挂钩、与奖助学金评定挂钩,完成额定学时方可取得参评资格。进一步丰富勤工助学劳动育人内容和形式,开设“岗前十分钟微党课”、开展“月度人物”“年度人物”评选、举办“劳动育人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勤工助学榜样示范等丰富的育人功能,把勤工助学从“经济资助”提升为“劳动育人”的关键环节。
以劳树德 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
作为“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把“太行精神”写进劳动教育大纲,构建“学—践—悟”螺旋上升的三维育人链。
学——课堂筑基:主题班会、岗前“微党课”系统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劳动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学子的政治自觉。
践——岗位淬火:教学楼、实验室、苗圃、食堂……每一个勤工助学岗位都是“匠心训练场”。学生在挥汗中体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诚信与敬业。
悟——文化浸润:走进学校旧址、军工展室、劳动教育基地,在一幅幅老照片、一台台老机床前,倾听老一辈中北人“把一切献给党”的铿锵誓言,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进取意识”的太行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二十七载薪火相传,劳动不再只是清扫与搬运,而是一次次信仰淬火、一场场精神接力。今日中北学子,正以双手为笔、大地为纸,书写“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答卷。
以劳增智 提升青年学子综合素养
自1998年起,学校便将勤工助学上升为“育人工程”。把“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工作岗位都交给学生去做”形成全校共识。学校统筹教务、后勤、团委等多部门资源,将新生朋辈导师、实验设备维护、校园安全秩序维护、教学楼保洁、校园绿化、餐厅服务等一线岗位全部设为学生岗,让劳动成为赋能专业知识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的第二课堂。二十七载寒暑,一届届学子在新生公寓俯身为学弟学妹系好第一粒扣子,也点亮了“传承”的火种;仪器室里,他们深夜巡检查漏、记录数据,把“守责”写进心间;教学楼里,他们蹲身擦净每一块地砖,也擦亮了“敬业”二字;绿篱丛中,他们剪枝培土,更修剪出“坚韧”的轮廓;食堂窗口,他们盛饭打菜,把“服务”端上同学的餐桌。“低头弯腰捡纸,抬头挺胸做人”——这句贴在勤工助学工作室里的标语,已成为中北学子共同的精神胎记。苦与累沉淀为不怕困难的底气,尘土与汗水升华成自信担当的气质。如今,中北大学年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8000余个,累计18万人次在劳动中完成自我教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北模式”,受到教育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以劳育美 涵养青年学子劳动情怀
学校把勤工助学与文体活动深度融合,让“劳动创美”与“文化浸润”同频共振。通过加强岗前培训教育和日常交流谈心,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工作中的点滴,汇聚维护校园美好环境的力量。干净整洁的马路,清新明亮的教室,郁郁葱葱的龙山,都是学生在点滴中的创造之美。定期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大国工匠面对面等活动,大力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把“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意识深入心间。开展勤工助学“成长心语”遴选和劳动育人主题作品征集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劳动收获之美。“勤工助学替我卸下生计重担,更锻造敢闯敢拼的筋骨,铺就未来之路。” “那段晨光与暮色里的劳动,是我大学最亮的记忆,也让我学会感恩与自强——实践长才干,劳动享人生,助学让青春闪光!”中北学子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告白,既是劳动的回响,更是价值观的升华。
二十七载栉风沐雨,勤工助学已升华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宏大工程,育人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先后有近百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高校的典范,中北的风景,学子的榜样”成为外界共识。学校勤工助学劳动育人工作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充分发挥了以勤工助学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协同育人功能,培养了一大批“信念坚定、担当作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时代新人。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中涌现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等先进典型,成为同辈楷模。十余万名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中,有人投身军旅,有人扎根企业;有人勇攀学术高峰,有人深耕创业兴国。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传承“团结、进取、敬业、奉献”的勤工助学精神,涌现出一批行业翘楚、业界精英,让这份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赓续“人民兵工第一校”红色基因,聚焦“工程精英 时代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相通,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中北更大力量。